产品图片 产品图片
案例概要
任务编号https://item.zaogai.com/item/8615157.html
附件链接附件下载
产品ID金融产品定制化
交付团队ID林老师团队
交付截图
案例预览
客户需求及交付后评价
一、客户概述​ 在当今社会,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众多企业积极投身于绿色产业领域,但在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其前行的关键因素。以天津市某垃圾焚烧处理及发电企业为例,该企业专注于垃圾焚烧处理及发电业务,旨在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将城市垃圾转化为电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效减少垃圾填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然而,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企业面临着诸多资金困境。一方面,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前期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购置先进的焚烧设备、建设高标准的厂房以及进行相关技术研发,资金需求规模巨大;另一方面,项目运营过程中,设备维护、技术升级以及原材料采购等也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而传统的金融信贷产品,往往无法充分考虑到这类绿色产业项目的特殊性,难以满足企业在资金额度、贷款期限以及还款方式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融资挑战。
案例描述
二、案例描述​ (一)定制化绿色信贷产品的设计与实施​ 深入调研与个性化方案定制​ 渤海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积极探索创新,针对不同绿色产业项目的特点,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以支持天津市垃圾焚烧处理及发电项目为例,银行工作人员多次深入项目现场,与企业管理层、技术人员进行充分沟通,详细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技术优势、财务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规划。通过对项目全流程的深入剖析,渤海银行发现该项目具有稳定的现金流预期,但前期建设投入大、投资回收期较长的特点。基于此,银行专门为该企业定制了 “绿色特定资产支持贷款” 信贷产品。​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为了精准评估项目风险,渤海银行试点建立了 “动态管理 + 重点项目沟通对接” 机制。通过该机制,银行能够实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及时获取企业的财务数据和运营信息,并根据市场变化和项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风险评估模型的参数。同时,针对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资产特性,如焚烧设备的使用寿命、技术更新周期等,银行在风险评估模型中引入了更为精准的资产估值方法和风险评估指标,确保对项目风险的评估更加科学、准确。此外,为了提高服务效率,银行还特色化落实系统支持,从贷款申请、审批到资金发放与监管,构建了一套完整、高效且适配该项目的金融服务系统,实现了贷款流程的信息化、自动化管理,大大缩短了贷款审批时间,提高了资金发放效率,为企业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创新担保方式与风险分担机制​ 考虑到垃圾焚烧发电企业固定资产占比较大,但传统抵押物在金融市场上的流动性相对较差,且难以完全覆盖贷款风险的实际情况,渤海银行在担保方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除了要求企业提供部分固定资产抵押外,还引入了项目未来收益权质押担保方式。通过将项目未来一定期限内的发电收益权作为质押物,既充分挖掘了项目本身的价值,又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同时,为了进一步分散风险,渤海银行积极与专业的担保机构合作,构建了多方风险分担机制。担保机构根据项目的风险评估情况,为企业提供一定比例的担保,在企业出现还款困难时,由担保机构按照约定承担相应的代偿责任。这种创新的担保方式和风险分担机制,不仅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也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有效解决了企业因抵押物不足而导致的融资难题。​ 资金管理与成本控制优化​ 为了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渤海银行在资金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优化措施。在贷款发放环节,银行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和企业实际资金需求,采用分批分阶段发放贷款的方式,避免了资金的闲置浪费。例如,在项目建设初期,主要保障企业用于设备购置、厂房建设等关键环节的资金需求;随着项目的逐步推进,根据设备安装调试、人员培训等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合理调整贷款发放额度和时间节点。同时,银行在贷款利率定价上,充分考虑了项目的绿色属性和政策支持因素,给予企业一定的利率优惠。此外,银行还为企业提供专业的财务咨询服务,帮助企业优化资金预算和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过这些措施,渤海银行在有效满足企业资金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实现了银企双方的互利共赢。​ (二)绿色出行主题活动的开展与推广​ 联合多方资源,倡导绿色出行理念​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号召,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方式,渤海银行充分发挥自身的金融优势和社会影响力,联合天津市公共交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中国银联天津分公司、天津公交易通科技有限公司、银联商务天津分公司等多方资源,共同开启了 “1 分钱乘公交,畅享绿色出行” 主题活动。该活动旨在通过为市民提供便捷、实惠的出行支付方式,鼓励更多人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人汽车使用,从而降低碳排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创新支付功能,提升用户体验​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渤海银行在新版手机银行中专门推出 “交通出行乘车码” 功能。市民只需下载 “渤海银行手机银行 6.1”,通过简单的身份验证和绑定操作,即可开通公交乘车码。使用时,市民只需在公交车上扫码,即可完成支付,无需再携带现金或公交卡,极大地提高了出行支付的便捷性。同时,为了吸引更多市民参与活动,渤海银行还推出了每天最多可享受两次 1 分钱乘车的优惠政策。这一优惠力度极大地降低了市民的出行成本,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此外,渤海银行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活动的宣传推广。在线上,通过银行官方网站、手机银行 APP、社交媒体平台等渠道,发布活动信息和优惠政策,吸引用户参与;在线下,在银行网点、公交站点等地设置宣传展板和咨询台,向市民现场介绍活动内容和使用方法,提高活动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活动成效显著,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1 分钱乘公交,畅享绿色出行” 主题活动的成功开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社会效益来看,活动有效引导了天津市民向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转变,提高了市民的环保意识,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了绿色出行的良好氛围。据统计,活动开展以来,天津市公共交通的客流量明显增加,私人汽车的使用率有所下降,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空气质量也得到了有效改善。从经济效益来看,活动不仅为渤海银行带来了大量的新用户和业务流量,提升了银行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公交运营企业的收入增加,银联等支付机构的业务量增长等。同时,活动的成功举办也为渤海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创新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未来开展更多类似的绿色金融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碳减排贷款的实践与成果​ 积极响应政策,助力碳减排重点领域​ 2021 年,人民银行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项货币政策工具,旨在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碳减排重点领域,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渤海银行积极响应这一政策号召,充分发挥自身的金融资源配置优势,将碳减排贷款精准投向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例如,在清洁能源领域,渤海银行加大对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项目的支持力度。以支持某大型风力发电项目为例,银行通过深入调研项目的可行性、技术成熟度以及市场前景等因素,为项目提供了大额的碳减排贷款。在贷款过程中,银行不仅关注项目的经济效益,更注重项目的碳减排效益。通过对项目的碳排放量进行科学评估和监测,确保贷款资金的使用能够有效推动项目实现碳减排目标。据测算,该风力发电项目在获得渤海银行碳减排贷款支持后,每年可减少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为当地的碳减排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支持传统能源企业绿色升级,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在助力传统能源企业绿色升级方面,渤海银行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东北地区某大型钢铁集团的企业煤气综合利用发电项目为例,该项目旨在利用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余气进行发电,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渤海银行通过总分联动的协同工作模式,充分发挥总行在政策制定和资源协调方面的优势,以及分行在项目实地调研和客户服务方面的优势,为项目量身定制了融资方案。在信用结构搭建上,除了常规的资产抵押外,还引入了项目未来收益权质押和企业股东担保等多种担保方式,确保贷款风险可控。同时,针对项目的特点,合理设置贷款期限和还款方式,以减轻企业的还款压力。通过该项目的实施,钢铁集团不仅提高了自身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了对外部能源的依赖,还大幅降低了废气排放,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标。经测算,预计该笔贷款可带动碳减排量为 150491.42 吨,为传统能源企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成功范例。​ 创新金融服务,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这一关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领域,渤海银行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以支持云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为例,渤海银行昆明分行深入调研当地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需求,重点聚焦优质上市公司、龙头企业在云南省内的硅棒、硅片等光伏制造基地,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关键原材料、零部件制造和产业化项目。通过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方案,包括项目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供应链金融等多种产品组合,满足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同时,针对新能源产业项目投资大、周期长的特点,银行合理延长贷款期限,优化还款安排,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此外,在新型储能这一新兴且具有战略意义的领域,渤海银行积极探索创新,围绕 “光储充” 项目模式,开发绿色贷款产品,并合理运用人行碳减排支持工具,为地方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例如,渤海银行南京分行大力支持当地光储充一体化建设项目,在当地既有停车场新增布控多个 “光储充” 一体化充电网点。通过光伏发电后储存电能,进而使用清洁能源供电,这一举措有效解决了当地新能源汽车充电站配电容量不足的问题,显著提升了绿电使用比例,有力助推当地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当地经济走上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